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关于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10-28 10:56    

关于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建议
陈志杰

  本期人物:陈志杰,男,从1984年一直从事植物保护和生态农业研究工作。现任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渭南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植保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东大门建设智库专家。
  
  渭南在陕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陕西农业看渭南”之说,渭南农业一直引领陕西农业发展。渭南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基础,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甚为关键。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阶段的必然之举。李克强总理多次说到农业标准化生产,新时期要赋予标准新的内容。渭南农业出路在哪里?就是标准化生产。渭南要唱响“陕西农业标准化生产第一市”的牌子,有标准就有规矩,对渭南农业发展大有好处。措施保证,示范引领,全面推进。

完善农业管理、增强农民素质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

  政府要大力宣传现代农业,促进共识。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营土地需要能人,种植大户不是简单的圈地,怎么经营土地释放生产力,这是农业最关键的点。如何提高种植者科技素质,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尤其重要。要走一条高度集成化的技术道路,使用程序比较简单,农民一用就有效果。

农业宣传营销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推手

  陕西农业典型大多出自渭南。设施农业,东有寿光,西有大荔。专家大院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临渭区白忠义最先提出,但自生自灭。渭南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宣传。要重视宣传,抓住消费者最关注啥,找到切入点,把好东西宣传到位。种的再好,卖不出去就没用。

食品安全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本目的

  如何实现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很多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有很重要责任,但全归到农民身上不合适,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作为科研人员、技术专家,责任又在哪里?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个技术问题。在管与监的同时,要给农民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食品安全是政府责任,也是政府义务。渭南是陕西省农业第一大市,制定渭南现代农业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迫在眉睫。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提出区域主要农业产业洁净生产技术,使渭南成为陕西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市。

新模式、新技术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支撑

  只有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倡导电商助农,先试一县一乡。提倡轻简技术,轻松简便,否则肯定没有市场。这就得研究储备,集成、协调、引导。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质量型消费者欢迎,效益型种植者欢迎,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现代农业发展最后一公里就是技术到农户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抗生素使用不可避免,但优先使用化学农药是理念问题。提倡保护天敌,在纯自然方式不起作用的关键时候,用农药对害虫防治调控。破除新技术转化障碍。不是听着有难度就是好技术。技术是集成的,过程复杂,输出一定要简单。领导导向很关键。需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多种资本投入,破解技术转化障碍。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坚实基础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示范、技术落地、辐射带动,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本地农科所、农技中心农业人才资源优势,在相关县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平台,建样板,抓示范,彰显新技术贡献力度。解决疑难杂症是目前的重点。

加快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步伐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手段

  渭南设施蔬菜目前处于爬坡阶段,加强设施蔬菜实用新技术的应用及标准化种植技术开发,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探讨农业园区经营方式,在没有财政支持下,保持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前景广阔,最大问题就是品质问题,这不是设施农业本身问题,还是技术问题,需要强化科研。既要碧水蓝天,又要净土洁食。这之间肯定有矛盾,要找到平衡点,但只要技术到位,还是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改变现行评价体系和社会导向。耕地退化就是连作障碍问题,是普遍现象,但不是必然的。既要防止土壤退化,防止连作障碍,又能让农民乐于去接受,就要去研究。

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在引进人才同时,要强化本地人才培养,走进来,送出去。人才工作站是好平台,内外联合,内外结合,部门联动,联合申请项目,共享资源,真正传帮带。渭南人才政策好,怎么用足用活是个问题,每个县都说自己缺人才,但人才到了以后,能不能真正用好,要设法解决。本土人才是最关键的,如何用好这些人,才是长效机制。不要图多高职称多高学历,领导观念要改变。生活舒心,工作开心,两点保障了,人才就留下来了。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政府重视,对专家也是压力,专家也会用心工作。工作站的具体措施、落实路径还要再思考。优势结合,人才结合,是现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讯员 雷转运 郑国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