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专家建言 >

将渭南培育成休闲旅游名城

    发布时间:2015-11-02 09:49    

将渭南培育成休闲旅游名城
戴  斌


  本期人物:戴斌,男,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华侨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经济和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市场大势
  旅游产业发展一直是围绕城市和景区两类旅游吸引物展开的,城市和景区也自然成为旅游行政主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着力打造与营销的对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对于那些原本固守故土的普通群众,越来越有机会到其他城乡欣赏别样风景,不仅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更有可能是几代人累积的梦想。这种梦想成为支撑我国大众旅游发展的初动力,也成就和巩固了城市和景区两类吸引物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现实作用。
  
  渭南的突出问题
  大西安旅游区依托一大批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成为支撑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目的地板块之一,在空间关系上形成了典型的放射状旅游目的地网络格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明显,而华山仅为东线一点。西安依托省会区域性枢纽城市集散中心优势,不断完善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旅游吸引物体系,强化城市旅游职能;同时不断强化对周边区域、特别是对景区的辐射与影响,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景区为辐射单元的“城市——景区”二元旅游目的地结构,并长期深刻影响宝鸡、渭南等城市的旅游发展。
  渭南是陕西“东大门”,也是大西安旅游区目的地板块中所涉及的华山景区的所在市域。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华山作为景区的知名度远远大于渭南这个城市的知名度。在旅游市场的认知中,华山景区与西安联系在一起,来华山旅游的游客大多以西安作为中转站或者集散中心,而很少在行为和消费上与渭南发生关系。在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市场结构体系下,渭南尽管具有行政上对华山景区的属地管理权,但在市场关系上,渭南城市发展与华山景区发展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与协调,更没有形成以华山为吸引物中心,独立于大西安旅游区之外,属于渭南的旅游的目的地板块。渭南市本应作为旅游景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身份和地位都被排斥在大众旅游、特别是以团队旅游为主体的大众旅游之外,渭南市被屏蔽在东线“西安——华山”的旅游线路之外,也自然没有在市场认知上获得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的形象,深入抑制了渭南市旅游目的地板块的形成和发展。
  
  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逐步提高,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和目的地选择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代表的现代交通体系的推动下,多元化需求不断涌现,以团队旅游、组织旅游为特征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大众化、自由化的旅游模式所取代,自驾游、散客化比例不断提升。这对传统的旅游目的地板块格局形成巨大冲击,不断发生演替和变化,甚至出现衰落或再生。与此同时,一些非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则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些以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新兴旅游景区和热点不断涌现。咸阳马嵬驿和袁家村,就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塑造顺应大众旅游市场需求的休闲产品和项目,成功创造了现代休闲旅游发展的典型范例。
  渭南市处于“一路一带”、关天经济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交汇点上,也是西北联通中原的桥头堡,休闲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渭南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在促进渭南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适时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在组织力量、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上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渭南旅游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渭南旅游规划重点和发展着力点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渭南需要协调好休闲宜居城市建设和知名旅游景区建设的关系,将既有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品牌真正融入基于现代市场需求的渭南旅游目的地板块建设中,把握国家战略和市场机遇,高水平地做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并使之与渭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以华山为主体牵引,以临渭区为商业集散,以韩城、富平、华阴为新延展,以黄河小三峡和关中文化为依托,传承历史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加强旅游合作,打造国际旅游产品,加强形象宣传和市场推广,着力培育相对独立的新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围绕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双重需求,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休闲吸引物体系,重点开发自驾车旅游、家庭旅游、研学旅行、美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适应当前旅游市场需求的新线路、新产品和新项目。配套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则是渭南旅游发展的阶段性重点工作,相对于东部旅游发达地区而言,渭南在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住宿、旅游厕所、公共卫生、城市形象、市容市貌和智慧城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抓紧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雷转运 整理)